今天是: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交流丨我院出席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助力地域文学国际传播

发布日期:2025-04-28    作者:王淙     来源: 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

2025年4月24日,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院长、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教授王淙,受邀出席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办的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题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数字人文视角下终南唐诗之路翻译传播探究”的精彩主旨报告。此次论坛大咖云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翻译界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翻译从业者共200余人参与。


                     

                王淙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论坛上,王淙教授以独特的数字人文视角切入,深入剖析终南唐诗之路的翻译传播。她指出,终南山在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融合了自然空间与精神空间,是宗教哲学的空间映射,更是文化记忆的地层呈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地理学意义。


在探究诗路空间生产机制时,王淙教授借助历史GIS技术,还原了唐代终南山的交通网络与诗作空间分布。她详细阐述了官道体系与诗人行迹的契合之处,以及交通障碍如何转化为独特的诗意表达,还深入分析了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诗歌文本空间编码策略,揭示了诗路空间生产中“物质基础 - 文学创造 - 文化资本”的三重互动机制。


谈及终南唐诗文化意象的生成与传播,王淙教授妙语连珠。她将隐逸文化比作山雾中的符号隐喻,把钟声考古与诗学内涵相联系,探讨了空山镜像、松涛译码、苔痕叙事、月窟工程等文化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魅力与困境。她特别提到,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本真性与传播接受度难以平衡,而王维诗中的东方诗学智慧或许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


为推动终南唐诗之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王淙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在数字人文介入路径方面,她介绍了构建“终南山唐诗之路GIS平台”的设想,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的计划;在翻译传播的在地化重构上,她提出通过文化意象熵值评估优化翻译策略,并创新译写方法;在跨媒介叙事体系构建方面,她分享了基于故事形态学设计叙事元模型和分众传播策略的思路;此外,还构建了SMART + CRITIC综合评估模型,以科学评估传播效果。


王淙教授的报告引发了现场中外学者的热烈反响,为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她首次提出的利用西安翻译学院的区位优势开创“终南学派”的构想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此次出席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并发表主旨报告,不仅展示了王淙教授在终南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也提升了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在文化翻译与传播领域的影响力。未来,研究院将继续紧跟学术前沿,积极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推动中国地域文学、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