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正文

【颖创观点】布局银发经济:民办高校破解发展困境的新路径——基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的考察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5-08-28    作者:王淙     来源: 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预测,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的9.37亿降至2023年的8.75亿,适龄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同时,老年照护需求却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202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超7700万,老年照护人才缺口达600万以上,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06万亿元。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18-22岁适龄大学生源从2018年的7500万降至2023年的6800万,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6000万以下,民办高校“以量取胜”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仍聚焦传统学科(如工商管理、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校园设施(教室、宿舍、运动场馆)空置率攀升,教职工人力资源闲置问题突出。 

作为长期关注跨境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机构,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始终重视“产教融合”与“资源适配”议题。2025年8月27日,颖创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淙教授带队考察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国际医学”)北区B楼10层老年护理院,其“医养结合、环境优渥、服务专业”的运营模式,为破解民办高校发展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在人口红利消退、银发经济崛起的双重趋势下,民办高校若能提早布局老年照护事业,将校园资源与银发需求对接,不仅可解决人员闲置与设施空置问题,更能抢占银发经济新高地,实现“错位发展、可持续生存”的转型目标。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及老年护理院:医养结合的标杆样本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是由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总占地307亩,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5037张,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配备PET-C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3.0T核磁共振等国际顶尖医疗设备,2023年门急诊量超300万人次,住院人次超15万,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民办综合医院之一。 

医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全学科覆盖+应急响应能力”: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等43个临床科室形成协同体系,可快速应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管理、急性病救治、术后康复等需求;医院还设立“老年医学科”,组建由老年病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为老年患者提供“预防-诊疗-康复-照护”全周期服务——这为老年护理院的“医养结合”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医疗基础。

 


老年护理院位于医院北区B楼10层的老年护理院,是国际医学“医养结合”战略的核心载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开放床位80张,2023年入住率达92%,服务对象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兼顾健康老年人的休闲照料需求,其运营优势可概括为“三优”: 

一、适老化设施设计注重安全与便捷。 

护理院严格遵循《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从“安全防护、便捷操作、舒适体验”三个维度进行设施改造。在安全防护方面,走廊两侧安装24小时扶手(高度85cm,防滑材质),地面采用防摔PVC材料(摩擦系数≥0.6),房间内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响应时间≤3分钟),卫生间配备起身助力器、恒温坐浴盆,床头配备氧气接口与负压吸引装置,可应对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急症。在操作便捷性方面,房间内灯光、窗帘、电视均采用语音控制(适配方言识别),衣柜、抽屉高度控制在0.6-1.5米(方便坐轮椅老人取用),餐食采用保温餐盘(温度维持在45-55℃),餐具边缘圆润防烫。在公共空间方面,设有200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区”,配备平行杠、股四头肌训练器、平衡训练仪。80平方米的“休闲活动区”(含书法桌、棋牌桌、影视播放设备)、50平方米的“营养餐厅”(提供个性化餐食,如糖尿病餐、流食餐),满足老年人康复与社交需求。 



二、专业化服务实现“医疗+照护”的无缝衔接。

护理院依托医院综合医疗资源,构建了“1+3+N”服务体系,即:

“1”个核心:以“医疗安全”为核心,每天安排老年病科医生查房1次、护士巡房4次,每周开展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基础检查1次,若出现急症可通过“院内绿色通道”30分钟内转入对应科室(如心内科、神经内科),2023年累计处理急症23起,转科响应率100%。

“3”类基础服务:生活照料(协助穿衣、洗漱、进食、如厕)、康复护理(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吞咽功能训练)、心理关怀(每周1次心理咨询,每月2次家属沟通会),所有照护人员均持有“养老护理员(中级)”证书,康复师均为康复治疗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N”项个性化服务:针对失能老人提供“压疮护理、鼻饲护理”,针对认知障碍老人开展“记忆训练、音乐疗法”,针对健康老人开设“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讲座”,2023年老人及家属满意度达96%。


11FB1

17EE5

1A230




三、生态化环境营造医院与校园的场景共鸣。

护理院虽位于医院内部,却营造出“校园式”的温馨氛围。从硬件环境来看,窗外正对医院3000平方米的“老年休闲花园”,种植银杏、雪松等适老树种,设置木质座椅与遮阳棚,老人可在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晒太阳;室内采用米黄色墙面搭配浅棕色家具的暖色调装修,悬挂书法作品与老年活动照片,弱化“医院感”。从软性氛围来看,定期组织“医患互动活动”,如春节写春联、中秋猜灯谜、重阳节文艺演出,医院职工子女与老年人结对开展“祖孙手牵手”活动,营造“家庭式”温暖——这一“环境适配老年需求”的思路,与民办高校“校园环境优美、空间开阔”的特点高度契合,为高校转型银发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场景样本。


 

困境凸显:人口红利消退下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正面临“生源萎缩、资源闲置、转型乏力”三大核心困境,若不及时破局,将陷入“招生难-收入降-投入减”的恶性循环。 

一、生源危机:面临适龄人口减少与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 

(一)适龄生源总量下降: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从2018年的峰值7500万降至2023年的6800万,预计2030年将降至6000万以下,降幅超20%。民办高校因“学费较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2023年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平均录取率为82%,较2018年下降11个百分点,部分民办高校出现“招不满、录分低”的情况,甚至需要通过“征集志愿”完成招生计划。

(二)生源结构单一:多数民办高校聚焦“普通本科生”,忽视“非传统生源”(如老年人、在职人员),而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非传统生源比例”,民办高校若仍固守传统生源市场,将错失新的增长空间。 

(三)专业吸引力不足:70%的民办高校仍开设“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专业,与公办高校同质化严重,而老年照护、健康管理、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开设率不足5%,与600万老年照护人才缺口形成鲜明反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资源闲置:将出现校园设施与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 

(一)设施空置率高: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潮汐式”设施闲置问题。从时间维度上观察不难发现,寒暑假期间,教室、实验室、运动场馆(体育馆、操场)空置率超90%,宿舍空置率超80%。学期内,晚间以及周末的教室空置率也达60%以上;从空间维度上来看,部分民办高校因扩招放缓,新建的教学楼、宿舍楼无法满负荷使用,如陕西某民办高校2022年新建的含1000张床位的宿舍楼,2023年实际入住仅600人,空置率40%;校园内的休闲设施如花园、礼堂多为学生服务,未向社会开放,资源利用率低。 

(二)人力资源闲置:师资力量与行政与后勤人员与在校生人数比呈现超比例配置,加重运营成本。各专业的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将逐年减少直至“无课可带”,课余时间与寒暑假多处于闲置状态,专业技能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离校后,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校园安保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减少,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人力成本浪费严重。

三、转型乏力:政策依赖与创新不足双重制约 

首先,民办高校对政策依赖度高。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依赖“学费收入+政府补贴”,2023年全国民办高校平均学费收入占比达75%,政府补贴占比仅15%,而随着生源减少,学费收入增速放缓,部分民办高校陷入“资金链紧张”困境,无力投入新专业建设与设施改造。

其次,民办高校本身创新能力薄弱。多数民办高校缺乏“产教融合”的主动意识,未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如陕西的银发经济、跨境贸易等,仍沿用“课堂教学+简单实训”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高校管理层多为教育背景出身,缺乏“商业运营”思维,对银发经济、健康产业等新兴领域的认知不足,转型方向模糊。 


破局之道:民办高校布局银发经济的路径设计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的考察经验表明,银发经济的核心需求是“专业照护+优质环境+文化休闲”,而民办高校恰好拥有“环境优势(校园空间)、人才优势(专业师资)、设施优势(教室、宿舍、运动场馆)”,二者的适配性为民办高校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学历教育筑基、非学历服务拓展、护理院实体运营”的三级布局,既能解决校园人员与设施闲置问题,又能抢占银发经济高地,实现“错位发展、可持续生存”。 

第一级:开办老年照护相关学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民办高校应依托现有护理、健康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基础,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康复”“老年社会工作”等特色专业,形成“银发人才培养体系”,既解决师资闲置问题,又为银发经济输送专业人才。 

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1.针对性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

在专科层次上,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制3年,核心课程包括《老年护理学》《老年康复训练》《老年心理关怀》《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践课时占比60%,对接养老护理员(中级)职业资格认证。 

在本科层次上,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下设“老年健康方向”,增设《老年慢性病管理》《老年营养膳食设计》《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等课程,引入西安国际医中心老年护理院的临床案例,邀请医院医护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此外,还应该开办跨学科课程。如开设结合体育专业开办《老年休闲活动策划》、结合结合艺术专业开办《老年文化创意设计》、结合结合法学专业开办《老年法律维权》,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老年照护人才。 

2. 实践教学对接。

与西安国际医中心老年护理院等陕西本地养老机构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安排学生进行“1+1”实习(1年校内实训+1年机构实习),实习期间由高校教师与机构导师“双指导”。

同时在校园内建设“老年照护实训中心”,模拟养老机构场景,如模拟卧室、康复训练室,配备适老化设施与智能监测设备,让学生在校内即可开展实操训练,同时实训中心可对外开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免费康复咨询,提升资源利用率。 

3. 生源拓展。

除传统高中生源外,面向“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在职养老护理员、城乡闲散劳动力”等非传统生源,采用“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方式,吸引其报考老年照护相关专业,扩大生源规模。与陕西省老龄办合作,开展“老年照护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对报考学生给予学费补贴,毕业后定向分配至养老机构,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级:利用校园设施开办老年休闲服务,激活闲置资源。

民办高校可将校园内空置的教室、运动场馆、休闲空间改造为“老年休闲活动中心”,面向社会老年人开展非学历教育与休闲服务,既解决设施闲置问题,又形成“校园银发经济生态圈”。 

建议采取如下举措:

1.开办基于学历教育的老年大学,弥补当代老年人因历史原因大多数人未能上大学的遗憾。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文化休闲类”课程,太极拳、八段锦、健康讲座等“健康养生类”课程,智能手机使用、短视频制作、家常菜烹饪等“技能提升类”课程,课程时长以“1.5小时/次”为主,每周2-3次,学费定价低于市场同类机构,吸引周边社区老年人参与。在师资配置方面邀请高校艺术、体育、健康专业的名师担任主讲,课余时间与寒暑假兼职授课;同时邀请退休教师、社区文化名人担任志愿者教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针对目前在校生人数仍然较多、场地有限问题,可以利用晚间19:00-21:00、周末及寒暑假的教室开展教学,利用体育馆、操场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体育课程,利用校园花园、礼堂举办“老年文化节”“书画展”,激活闲置场地。

2.尽早开展适老化设施改造。

首先应对用于老年服务的教室、场馆进行简易适老化改造,如安装坡道、扶手、防滑地垫、紧急呼叫按钮,调整桌椅高度(桌面高度75cm,座椅高度45cm),配备老花镜、放大镜、助听器(临时借用)。其次在校园内设置“老年休息区”,配备沙发、饮水机、报刊架,提供免费茶水与充电服务,方便老年人活动期间休息。开通“校园老年接送班车”,对接周边社区,每天早晚各2班,解决老年人出行不便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服务。

组织老年照护专业学生成立“志愿服务队”,为参与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提供“陪诊、代购、康复训练辅助”等服务,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又提升服务温度。开展“祖孙结对”活动,组织学生与老年人共同参与“手工制作、节日联欢”,营造“校园即家园”的温馨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 

第三级:兴办老年护理院,实现“医养结合”实体运营。

借鉴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的“医养结合”模式,民办高校可利用闲置宿舍改造老年护理院,对接高校医务室或合作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专业照护+康复疗养”服务,实现“教学-实践-运营”的闭环,解决宿舍闲置与人员闲置问题。 

具体举措建议如下:

1.加强规划意识,注重护理院选址与改造。选择校园内远离教学区、环境安静的宿舍楼,避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改造参照《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将4-6人间宿舍改造为2人间,每张床位建筑面积≥15平方米,配备具有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功能的独立卫生间,配备护理床、床头柜、衣柜,公共区域设置康复训练区、餐厅、活动室,每栋护理院床位控制在50-100张,以小规模运营为理念,降低风险。

2.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教学医院、合作医院的联系,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医院定期派医生查房,开通“急症转诊绿色通道”;高校医务室承担基础医疗服务,如测血压、换药、常见病配药等,形成“高校护理院+医院急诊+医务室基础医疗”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 

3.配置高素质运营管理与人员。老年护理院院长由高校健康管理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护理部主任由医院退休护士担任,照护人员从老年照护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优先录用本校学生,康复师由高校康复专业教师兼职,行政人员由高校后勤人员兼职,既解决人员闲置,又降低人力成本。

4.合理进行服务定价。参考西安市高中端老年护理院的收费标准(失能老人每月8000-10000元,半失能老人每月6000-8000元,生活自理老人4000-6000元),结合高校非营利属性,定价下调10%-15%,增强市场竞争力。

5.开展教学融合。护理院作为老年照护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可参与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等实践,既提升学生技能,又降低护理院人力成本,形成“运营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6.营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突出“教育+照护”特色,为护理院老年人开设“定制化课程”如识字班、书法班、绘画班、合唱班、非遗班,由高校教师授课,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区别于传统养老机构。突出“校园环境”优势,利用校园绿化好、空间开阔的特点,组织老年人开展“校园漫步、园艺种植、户外瑜伽、太极拳、太极剑、扇子舞”等活动,营造“亲近自然、活力养老”的氛围,吸引注重生活品质的老年人。强化“智慧养老”赋能,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如智能床垫、手环等,实时监测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情况,数据同步至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智慧养老实验室”,既提升照护安全性,又为学生提供“智慧养老”实践案例。 


协同保障:对政府政策与社会资本的建议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布局银发经济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高校主导”的三方协同,仅靠高校单打独斗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基于陕西银发经济发展现状,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政策应强化引导与支持,降低转型门槛。

1.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对民办高校开办老年照护相关专业,简化审批流程,实行“告知承诺制”。对改造宿舍兴办老年护理院,放宽“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批条件,参照“社区护理院”标准进行审批,缩短审批周期,控制在3个月内。将民办高校老年护理院纳入“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享受与公办养老机构同等的补贴政策,如“床位补贴”、“运营补贴”(按入住老人数量每人每月补贴)、“改造补贴”(每平方米补贴+单个项目补贴,设置补贴上限)。

2.加大财政与人才支持。设立“陕西省民办高校银发经济转型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高校老年照护专业建设、实训中心改造、师资培训。对报考老年照护专业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奖学金”,如每人每年减免学费3000元,成绩优异者额外奖励2000元。 将民办高校老年照护专业教师纳入“陕西省养老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安排赴国内外优质养老机构免费培训,对取得“高级养老护理员”“老年病专科护士”资质的教师,给予现金奖励。支持高校引进医院退休医生、养老机构高管担任兼职教师,按课时给予补贴。 

3.搭建校企对接平台。由陕西省教育厅、民政厅、卫健委联合牵头,建立“民办高校+养老机构+医院”的协同机制,定期举办“银发人才供需对接会”,推动高校与西安国际医中心、陕西养老产业集团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民办高校老年护理院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支持老年人使用长护险支付照护费用,扩大护理院客源,降低运营风险。

二、社会资本与高校应聚焦协同合作,共享银发红利 

首先,社会力量应参与校园养老事业,与民办高校共建银发产业项目。社会资本可投资民办高校老年护理院的“智慧养老设施”,如智能监测设备、VR康复训练系统,按投资比例享受运营收益分成(建议分成比例10%-15%)。同时,社会资本方可提供“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经验,帮助高校提升护理院服务质量与效率。联合高校开发“银发经济IP”,如打造“校园老年文化节”“老年健康论坛”,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获取品牌曝光;开发校园银发文创产品(如老年人书法作品、手工制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实现“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双重转化。 

其次,社会资本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银发经济产业链。以民办高校老年护理院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如投资“老年食品加工厂”为护理院提供营养膳食,同时对外销售;投资“老年用品商店”销售适老化产品,如助行器、防滑鞋等,形成“照护+产品+服务”的生态圈,高校以“场地入股”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收入来源。与高校合作开展“银发经济研究”,利用高校在健康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方面的科研资源,为社会提供“银发市场调研、养老产品设计”等咨询服务,既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又为资本方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人口红利消退是挑战,也是民办高校转型的契机;银发经济崛起不是选择题,而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对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的考察表明,“专业照护+优质环境”是银发经济的核心需求,而民办高校的校园资源、人才资源与这一需求高度契合——若能提早布局老年照护学历教育、老年休闲服务、老年护理院运营,既能解决人员闲置与设施空置问题,又能抢占银发经济新高地,实现“从教育机构到银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对陕西而言,民办高校布局银发经济更是服务“健康陕西”战略的重要举措——截至2023年,陕西60岁及以上人口达750万,占总人口的21%,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民办高校若能抓住这一机遇,将校园资源与区域银发需求对接,不仅可破解自身发展困境,更能为陕西银发经济注入“教育+人才+服务”的新动能,成为推动老龄化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未来,期待政府、社会资本与民办高校三方协同,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为样本,共同探索“教育赋能银发经济”的新路径,让民办高校在老龄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知识产权声明:本文及观点归陕西颖创跨境贸易研究院王淙所有,转发或引用请注明出处。】